附近学生200块钱随叫随到怎么用,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下载,4小时400元快餐电话联系方式,附近学生24小时服务内容

李国庆:陶瓷消费的几大陷阱

日期:2010-07-12 11:18:48
浏览数:

 

建筑陶瓷作为一种重要的室内外装修材料和功能性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欢迎,特别是近几年,随着花色品种的不断丰富,带给了消费者更大的挑选余地,使陶瓷产品在现代家居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然而,由于在陶瓷市场上存在着许多不诚信行为,致使许多消费者不一定就能买到称心如意的陶瓷产品。目前,笔者通过对湖北某陶瓷市场采访,相关人士根据当前陶瓷市场存在的诸多不诚信行为,提醒消费者在购买陶瓷时要当心以下种种陷阱:

一、偷梁换柱,以次充好。近几年,许多经销商的展示样板越做越漂亮,货架上的新产品成了吸引消费者目光最有效的手段,于是一些经销商就打起了歪主意,他们在展厅展示的往往是优等品,向消费者介绍的也是优等品,而在发货或调剂货物时以次充好,利用消费者对陶瓷质量标准不熟悉这一弱点来暗中替换成一级品,从而赚取优等品与一级品之间的差价。这是许多经销商最常用的一种手段。

二、移花接木,以假乱真。由于正规品牌产品一般都是严格采用国家标准生的,与劣质普通产品的成本差价较大,因而售价也相差较大,有的甚至达几倍以上。于是,许多经销商将眼光瞄准了成本不高售价较低的劣质产品,用普通劣质品替代名牌产品,以假乱真,赚取高额差价。他们往往事先将与名牌产品相似的普通产品装入仿制的名牌包装内,当消费者看中了某一品牌样品砖后,在发货时就把包装好的冒牌产品发给消费者,以知名品牌的价格卖出,往往是哪种品牌知名度高,消费者买得多,就卖哪种。由于许多消费者在买陶瓷时只能以包装来辨别,不可能打开包装一块一块地检查。即使检查,包装内的产品与名牌产品又似曾相似,这样的产品往往容易蒙混过关。即使万一被消费者发现,他们也会以种种理由百般推脱。

三、仿冒标识,误导消费。利用商标谐音或相似的商标等吸引消费者,使不太熟悉的某知名品牌的消费者一不留神就误以为是该品牌的“孪生兄弟”,把相似牌子与某知名品牌当成是一个厂家生产的。还有些陶瓷厂家或经销商为了向消费者证明其仿冒产品是正宗货,他们利用消费者不可能亲自上门查看的心理,盗用大厂家的厂门厂牌和生产线等图片,加在自己的宣传单上,冒充大厂家,正规名牌厂家蒙骗消费者。更有甚者,有些劣质产品经销商搞一些假商标、假合格证标签来蒙骗消费者。笔者在某地建材市场发现,该市场假货倡厥,市场中的摊主竟然公开说,贴上了名牌标签的产品不见得就是真的,贴了合格标签的产品也不见得就是合格产品,如果消费者需要经销商(摊主)提供合格证标签或商标,马上可以贴一张,合格证标签和商标他们有的是。

四、挂羊头卖狗肉。据一些知名厂家反映,有些陶瓷经销商为了吸引顾客,销售产品,他们与几家知名企业签订经销合同,借此提高自己的形象,但实际上,他们是打着知名品牌的旗号卖可以让自己更赚钱的普通劣质陶瓷。由于证件较为齐全,加上又经营数种名牌产品,消费者一般误认为该经销商比较正规。正因为这样,经销商使出浑身解数,推销一些质量不过关或知名度不高的牌子。而生产名牌产品的厂家如果不及时制止,不对市场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这些经销商就一直借他们的“牌子”逍遥下去。

五、哗众取宠,谣言惑众。由于消费者本身不是专业制造陶瓷的,对陶瓷产品的理解往往一知半解。许多经销商深谙此道,为了达到卖出产品赚取利润的目的,大肆吹嘘产品功能,靠一些虚假广告宣传来误导迷惑消费者。特别是在推出新产品时对该类产品盲目进行概念炒作,本来是一款普通的陶瓷品,却硬要说是健康、节能、环保型的高科技新产品,这样的做法在目前的产品推广中屡见不鲜。至于一些厂家或经销商为了扩大销售,搞一些“消费者协会推荐品牌”,自诩为“中国名优产品”、“3C认证产品”等拉大旗作虎皮的各色陶瓷更是五花八门。某地质量技术监督局执法人员检查一建材市场时发现,该市场中假3C标志分外“抢眼”,少数商品竟然贴上了假冒的国家质量认证标志。

六、自作主张,指鹿为马。许多消费者由于对陶瓷缺乏了解,往往在购买陶瓷时善于向经销商询问哪一种产品或款式更流行、质量更好,这时经销商往往会利用消费者对陶瓷缺乏了解的心理,随意介绍一种质量一般但看上去却也不差的产品,在消费者面前故意乱说一通,大肆宣传,让消费者听得如坠云雾之中,这时不明真相不懂陶瓷的消费者往往很容易陷入经销商的圈套,当消费者相中产品后决定购买时,经销商会喊出较高的价格,从而使消费者买回质次价高的产品。

七、模糊包装,掩人耳目。按照商品包装的有关规定,包装上必须注明让消费者清楚明白的产品名称、厂址、产地、质量标准、等级、商标、联系电话等相关内容。许多工艺设备落后、质量档次低、自身影响力不够的小企业,为了拓宽销路,冒充佛山等知名产地生产,糊弄消费者,他们在产品外包装上搞一些模糊的厂名和地址。如:一家为“××县××陶瓷厂”的陶瓷企业,他们在包装上只注明“××陶瓷厂”,将“××县”有意去掉,下面又注明“佛山××陶瓷公司监制”,而在厂址一栏内也模糊地注明“陶瓷工业园××号”,没有区域地名,让消费者不清楚这家企业到底在哪儿,容易误认为该产品就是佛山生产的。使许多消费者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很难发现他们的“庐山真面目”。笔者在一家单位碰到过一位张姓先生,他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几年前他曾经装修房屋时购买过地板砖,当时看到包装上注明的是“佛山监制”,以为就是佛山生产的,于是掏钱买回家,可是装修后才知道原来此砖就是本地企业生产的假冒伪劣品。

八、此消彼涨,暗中提价。目前,许多消费者买陶瓷时为了方便起见,喜欢在一个地方把所要的配套产品都买齐。因此,配套营销成了许多经销商的卖点。有的经销商利用顾客对产品价格敏感的特点,将与其他经销商相同产品的价格降到最低,以吸引消费者,当消费者觉得他的产品比其他处价格低而去购买时,这时的经销商会将其他产品的价格在消费者不经意间暗中抬高。

九、双簧经营,结党营私。从事这样的经销往往是关系要好的亲戚朋友或兄弟姐妹,他们为了达到赚钱的目的,往往在同一市场开设两个或两个以上(一般以两个居多)的经销店,其中A经销店故意把产品价格抬高,当不明情况的消费者到了B经销店发现产品相同而价格却比A经销店低时,就会乐意在B经销店购买,其实这两个经销店是故意串通好的,B经销店卖出的价格也较高,只不过比A经销店喊出的价格低一些罢了,他们组成利益联合体共同来赚取昧心钱。

十、差异经营,规避价格。许多消费者在购买陶瓷时善于“货比三家”,但由于他们对陶瓷不甚了解,即使货比三家也只能是在同一品牌、同一档次产品之间价格上的比较,而对于不同品牌、不同档次、不同质量的产品及价格来说,许多消费者并不知情。为此,许多经销商特别是同一市场中的经销商之间为规避价格竞争,在经营陶瓷产品时往往不经营同一牌子、同一厂家的产品,这样让消费者无法比较,当有消费者发现某经销商卖出的产品价格比其他经销商高时,经销商往往会以牌子不同、质量设计不同来辩解,而这时不了解陶瓷的消费者往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是真是假。

当然,陶瓷消费中的陷阱还有很多,面对陶瓷消费中形形色色的陷阱,有关专家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买陶瓷时必须要擦亮眼睛去发现,做到多了解、多观察,必要时向有关内行人士请教一些陶瓷相关知识,谨防上当受骗。 

 

               湖北谷城建材行业协会  李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