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武汉长利玻璃有限责任公司工会主席郭回
郭回是一个有着33年工龄的老建材人,也是一个有着26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老党员。

1983年7月,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无机材料系玻璃工艺专业的郭回被分配到湖北省水泥制品厂,随即参与武汉玻璃厂的筹建工作。从此,他与玻璃结下不解之缘,在武汉玻璃厂及其后来改制成的武汉长利玻璃有限责任公司一呆就是30多年,从普通技术员到车间主任、副厂长,再到改制公司的副总经理,而今他从生产一线退下来,仍担任武汉长利玻璃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会主席。
30多年来,建材“科班”出生的郭回经历了武汉玻璃厂从无到有、由小变大、从国有转民营、由弱变强的全过程,也同时见证了改革开放之后湖北省建材工业的发展史。他说,改革开放催生了水玻陶等一大批建材企业,而发轫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国有企业改制,又使相当一部分建材企业“化蛹为蝶”,进入迅猛发展的快车道……时至今日,宏观经济增速持续减缓,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房地产市场需求疲软,建材工业又将迎来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型期。
郭回告诉记者,从他刚参加工作一直到2013年,全国上下都处于基础硬件建设的持续上升期,建材市场需求几乎是成几何级地不断放大,所以当初国营、集体、乡镇的水玻陶等各类建材企业如雨后春笋,但各地区域经济发展一味追求“门类齐全”,分散到各地的建材企业门类多、规模小、装备差、实力弱……这种发展格局一旦遭遇相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立马就会土崩瓦解。因此,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首轮企业改制大潮中,相当一批建材企业尤其是县市国营或集体的水泥厂、陶瓷厂、玻璃厂纷纷倒闭,或者转为民营。他说,这其中有市场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也因建材行业的特性使然。他认为,建材工业本来是一种有别于其他商品的基础性产业,建材产品比其他商品更强调质量、性能和寿命,不应该等同于快消品;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到“十二五”期末,我国的建材工业与高速公路、市政建设和房地产业发展同步,一直将速度和数量效益放在首位,乃至于我们今天才发现,许许多多的建筑本不该那么短命,本应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资源被提前消费或破坏,而人类自身生存环境每况愈下……
令人振奋的是,党的十八大将绿色增长定为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基调,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国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相继出台,今年五月国家再次出招,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为下一阶段建材工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郭回认为,在“十三五”以及今后更长的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将由以追求数量效益为主的粗放型逐步转向以质量为核心指标的综合效益型,尤其“十三五”对于建材工业来说,是一个极其关键的转折期。“十三五”期间,建材工业必须苦练“内功”,以“五大发展理念”作指针,将绿色高性能作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重点,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企业运营综合效益,为迎接建党百年,打造绿色节能的“百年建筑”、全面改善我国人居条件和环境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与此同时,郭回又强调,没有相对强大的建材工业,就无法为百年建筑大业提供基本支撑。经过此前30多年的大浪淘沙,建材工业部分子行业领域涌现了一批上规模、综合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但多数子行业尚未形成龙头企业,集中度低、产业规模不大。以湖北省来说,除了水泥、玻璃两个子行业具有较高的产能集中度,技术装备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较强外,其他子行业虽然从纵向上来看也有较大增长,但总体呈现出产能较为分散、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的特点;即使部分子行业如新型墙材、预拌混凝土、水泥制品等近年来装备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往往又由于运输半径和区域市场的限制,难有规模效益的相应提升……因此,他认为“十三五”期间要集中精力打造“大建材”。这期间,建材工业发展的重心,是通过新一轮的兼并重组和市场淘汰,进一步提升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打造在全国、全球具有影响力的既大又强的龙头企业,这是建材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支撑百年建筑大业的需要,也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国际产能合作的需要。
来源:中国建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