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学生200块钱随叫随到怎么用,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下载,4小时400元快餐电话联系方式,附近学生24小时服务内容

我省PCCP生产企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日期:2015-10-16 14:35:03
浏览数:
湖北省是钢筋混凝土管生产的大省,但由于市场需求不足,管道生产企业产能过剩,未得到应有发展,落于其他省份。
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水利工程加快建设步伐,城市输水网改造提速,地下管廊建设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所有这些,预示我省混凝土管道,特别是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生产将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时机。
 
一、我省混凝土管道生产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时机
 
一)水利建设方兴未艾
1、国务院部署加快推进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今年2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部署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等措施。所涉及的工程有172项,总额6000亿元的投资。目前除在建40项外,今明两年新开工44项,其中今年已开工8项,年底前争取再开工9项,明年争取开工27项,而余下88项工程纳入前期论证,力争“十三五”(2016年-2020年)期间尽早开工。工程建成后,将实现新增年供水能力800亿立方米和农业节水能力260亿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积7800多万亩,使我国骨干水利设施体系显著加强。
这些水利项目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涉及农业节水、引调水、重点水源、江河湖泊治理、新建大型灌区等。加快建设这些重大工程事关民生福祉,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对当前稳增长也有重要意义。
2、湖北省有9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列入国务院规划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172个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中,我省有9个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入列。这些项目将在今明两年和“十三五”期间分步建设。在建和即将开工的有6项: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骨干工程;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长江荆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洪湖分蓄洪区东分块蓄洪工程;洪湖东分块分蓄洪区安全区建设和杜家台分蓄洪区蓄滞洪和安全建设工程。
3、湖北省还有3项水利工程正在进行前期工作
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南水北调中线二期工程、碾盘山水利水电枢纽工程正在进行前期工作。
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项目用地论证报告、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受水区水污染防治规划、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报告、开工项目实施方案已相继通过专家和相关机构审查,为工程及早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创造了条件。
根据工程规划,2015年是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推进的关键之年,不仅要完成立项正式开工,而且要完成近50亿元的年度施工任务。
水利建设需要大量混凝土管道引水,且口径越来越大,这无疑是混凝土管道生产企业的福音。我省混凝土管道生产企业可借机扩大产能,提高装备和技术水平。
 (二)农田灌溉急待提高利用效率
农业灌溉用水消耗量巨大,约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45%。目前许多农田仍在沿用相对粗放的灌溉方式,节水灌溉的面积相对较少,水资源消耗浪费巨大,有的农田产出甚至接近“一斤粮食一吨(立方米)水”的程度。目前我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不足0.52,仍远低于发达国家0.7以上的水平。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农业工程节水的配套建设相当缺乏,“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
“最后一公里”及配套工程需要大量小口径混凝土管,这是我省混凝土管道生产企业的强项。
 (三)城市输水管网面临重大调整和改造
全国669个城市缺水70亿立方米以上,若不超采地下水,城市水资源缺口将达100亿立方米以上,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地下水水位迅速下降、地面沉陷、水源污染等现象纷纷出现,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最大瓶颈。
与之形成反差的是,目前我国城市输水管网漏失在15%左右,如果加大投入修整使漏失率降低到5%的水平,即可节水52亿立方米。这一数字保守计算相当于2000多个昆明湖水量,接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规划调水量100多亿立方米的一半。
管网老化、质量不过关、建设标准低等因素,是导致城市供水流失量最大的原因。而采用新型的混凝土管道(如PCCP管)就能很好解决这些问题。我省PCCP管生产已相当成熟,质量也有保障,如能在设计和规划时就规定采用PCCP管,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输水管道漏失问题。
 (四)城市排水管网急需改造
“看海”已成为遭暴雨侵袭后一些城市的独特“风景线”。今年7月23日,武汉市遭遇特大暴雨,市内高峰时段出现65处渍水点,二环线、姑嫂树、杨汊湖、雄楚大道等25处道路交通断绝。暴露出了武汉城市排水系统的诸多短板,泵站数量少、抽排能力弱、排水管道未连网、管道口径过小才是导致城市大面积渍水的真正原因。武汉市如此,其他城市也如此。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这句话是法国作家雨果的忠言。而构成下水管道的的核心是排水管。本省和武汉市生产排水管的规模企业不多,历年都处入“吃不饱”状态。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在排水管道方面投入不足。
 (五)地下管廊建设前景可观
现代生活离不开水、电、天然气和通讯,这些都是通过埋在地下的管线维持城市的正常运转。但是由于管线错综复杂,经常导致道路要重复开挖进行建设或者抢修工作,有的道路甚至长期处于维修阶段,被喻为“马路拉链”。重复的道路开挖影响市民日常生活,更影响城市形象。
地下管廊就是将各种地下管线统一放在地下的走廊内。如果需要进行扩容、维修工作,工人只需要通过进料口进入操作,免去了经常性破开道路的问题。
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三亚正在进行海绵城市与地下管廊同步建设试点,相信不久将来,地下管廊建设会在全国大型城市推开。地下管廊建设耗资巨大(5000万-1亿元/公里),短期内可能只能在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城市、或重点路段推行。尽管如此,其拉动作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及对城市形象的提高是不可估量的。
地下管廊必然使用钢筋混凝土制作,有的在地下现场施工制作,有的在工厂制成成品后再进行安装。管道生产企业在制作地下管廊方面可谓轻车熟路。目前我省的湖北中南管道有限公司等企业已生产出口径3.5米的电力顶管,并已用于地下电缆施工,使用效果非常好。
 
二、我省混凝土管道生产企业所面临的挑战
 
(一),我省目前还没有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我省混凝土管生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与国内一些大型上市企业相比明显处于劣势。
(二)创新能力不足,思维定势还没有突破
和其它制造产业一样,我省水泥制品企业已陷入了同质化产能严重过剩的竞争陷阱。大多数企业仍寄希望于发展初期类似“禁现”的政府政策鼓励和保障,仍寄希望予市场需求不变或竞争环境不变。
    由于产能过剩,依靠发展速度和企业规模实现发展的路径已走到尽头。一定要打破思维定式,向有技术创新能力和资源竞争优势的企业靠拢,通过加盟等形式,实现合作共赢。
(三)我省除即将动工的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外,就没有过大型管道施工工程,无形限制了我省大口径混凝土管的发展。
(四)受传统观念的辖制,我省设计部门对混凝土管,特别是新型PCCP管认识不够。
虽然钢筋混凝土管是一个传统产品,尽管笨、大、重,但它有其他管材无法比拟的优势:性价比高、使用寿命长、节约能源、不影响环境。别是PCCP管,揉合了钢管和混凝土管的优点,完全克服了传统混凝土管容易渗漏和承压低的弱点。
国发改委、水利部、建设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规定在大口径(DN>1200)管道设计和施工中,应优先考虑使用PCCP管。但是,相关规划和设计单位对此认识不足,在水利、城市输水管和排水管建设的规划、设计上很少考虑使用PCCP管,这无形限制了我省混凝土管和PCCP管的发展。甚至有大学教授撰文说湖北省没有PCCP管生产。
 
三,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大胆突破
 
面对困境,出路在创新。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创新。创新同时也面临着失败的风险,因此需要智慧与胆识。
  (一),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合作共赢的创新联盟
打造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以技术创新发展为导向的、合作共赢的联合体。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只要企业能在体制机制上确保实现合作共赢,就是可行的、成功的。
  (二),加快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主业
   对于水泥制品这种传统产业来说,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捷径是兼并重组。通过兼并重组,在提高现有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同时,获得专有技术与主业优势互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或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主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兼并重组,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
 (三),创新商业模式,实现合作共赢
针对产品标准化、市场本地化的PCCP管道产业,我省中小企业应采取加盟大集团的发展战略,打造共同的品牌、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
 
湖北省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