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学生200块钱随叫随到怎么用,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下载,4小时400元快餐电话联系方式,附近学生24小时服务内容

转型升级 跨越发展 全力打造加强版石材产业集群

日期:2014-05-21 15:38:44
浏览数:
转型升级 跨越发展 全力打造加强版石材产业集群
——通山县石材产业集群2013年度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建设“六型通山”总体目标,奋力开创建设绿色崛起先行区、打造咸宁次中心城市新局面,牢牢把握工业强县战略,根据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培育“五石”板块,全力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做大工业经济总量,我县石材产业呈现跨越发展态势。
    一、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1. 集群实力不断增强
以武钢森泰、华南石材、大自然石业、赛钻石英为代表的优秀企业将我县石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已经形成了集产品开发、机械制造、原料生产、制品加工、辅料配套为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产业集群成员企业达295家,具有产品进出口权企业29家,占全县出口企业的96.5%,在全国各地设立办事处、加工厂等近100多家,从业人员达6万余人,我县石产业现已占县域经济主导地位。规模以上石材企业产值由2012年的38.3亿增加到2013年55亿元,增长44%,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87亿元的63%,销售收入由2012年的36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3亿元,增长47%,占全县规模工业总销售收入85亿元的62%,;固定资产投资由12亿元增加15.5为亿元,同比增长29%;在全县55家规模企业中石材产业集群企业达34家,占工业比重的62%,;工商税收7260万元,占规模工业税收9200万元的79 %;2013年,石材集群新增产值过亿元企业6家,新增产值12.5亿元;出口创汇达850万美元,占全县工业出口创汇1013.2万美元的84%。
2.技术装备转型升级
为了推动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强石材集群的区域竞争力,我县广大石材企业着重推进技术创新,改进工艺和设备,正逐步实现由普通制品向高端制品转变、由手工加工向机械化转变,从而带动了产业层次大幅提升。新桥工业园区和大路工业园区及洪港中苏湖工业园、郭源文化石园区内大部分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2013年新增了自动流水线20余条,生产总量在原有基础上番了一翻,如:武钢森泰投资几千万元进行了装备改造,赛钻石英建材工业园新上了异型产品生产线和树脂生产线,永亮石材工业园引进了德国先进的全自动生产线,恒博建材引进了新型玄武岩板材技术,大自然石业有限公司引进先进的文化石工业品雕刻生产线等。由于技术的改造创新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档次。我县今年技改任务为5亿元,已完成5.2亿元,完成任务的100%,其中重点技改项目11个,过亿元技改项目2个,计划投资3.14亿元,已完成了3.5亿元。
3.平台建设速度加快
    2013年,在通山县石材产业集群开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县规范引导“五石”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协调指导下,完善和规范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通山县石材集群促进中心、通山县进出口公司、通山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文化石协会、信息中心的服务行为,拓宽了服务范围,同时组建了通山县石材工业协会、推进通山县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综合楼建设进度,升级了中国大理石之乡网站、通山石材产业QQ群,编制了通山石材快报,对5家融资性企业担保公司进行了整改验收,规范了他们为石材企业服务的行为,发挥了融资担保作用。累计为石材企业介绍用工1000多人,组织业务培训500人次,提供商业信息800多条,促成交易300余笔,为石材担保融资贷款3亿余元,组织参加各种展览会和行业研讨会300人次,涉及企业40多家。极大的支持了产业的发展。
4.集群品牌明显提升
    中国大理石之乡—湖北通山已打造成为了国内外响当当的地域名片,黑白根、荷花绿、金镶玉、木纹黄、虎皮黄、米玉、啡网等已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畅销的石材品种,近年开发的黑色板岩及文化石产品也深受国内外客户的欢迎,已涌现出华南、大自然、天丰、赛钻、恒博、百石通、佳奇、中艺等一批知名企业,九宫牌、三环牌、石之源石材商标享誉国内外,复合板、石英、玄武石制造技术、板岩雕刻技术等均取得了国家技术专利。同时还涌现了一批全国优秀企业和明星人物,通山大自然石业有限公司获“2013中国最具成长型建材企业100强”称号,赛钻石英、大自然等企业2013年获湖北省石制品5强企业称号,华南、天丰石材获湖北省大理石5强企业称号,大自然石业公司获中国石材明星企业奖、我县原石材办负责人廖长河获中国石材行业特别贡献奖。品牌效应的影响和作用极大的推动了我县石材产业跨越发展,将成为继福建水头、山东莱州、广东云浮之后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石材产业集群。
二、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1.加强园区建设,拓展发展空间。近年来,我县围绕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园区集中,向产业集聚,向企业倾斜,做大做强工业园区的工作思路。加快经济开发区、南林新石材工业园、湘鄂祥和大理石产业园、杨林花岗石工业园的建设步伐,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一大批新型绿色环保石材企业如赛钻新型建材、恒博玄武岩板材等逐步落户该园,新石材工业园规划面积5000平方米,首期建设3000平方米,计划三年内建成;加强新桥石材园、大路工业园的拓展,推进乡镇园区如中苏湖石材园、大畈石材园的建设及郭源文化石园的改造升级,逐步形成了大园区的布局,为石材集群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2.加大宣传,提升行业形象。全面升级中国大理石之乡网站,并在中国建材报、咸宁日报专版宣传我县石材产业,并参编了《中国建材工业成就与发展》一书,大力宣传我县石材产业。2013年9月13日至15日,组织了15家石材企业参加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2013中国(中部)国际石材及陶瓷工业博览会”和省石材工业协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大会上我县成功竞选上全省12名石材协会会长中的2名,表彰14强企业中我县有4家。2013年10月18日至20日组织参加了在广东云浮国际石材产业城举办的第十届中国(云?。┕适目萍疾├阑?,制作了“湖北通山”‘五石’产业迅速崛起专题宣传片、“中国大理石之乡—湖北通山”宣传册,还精心布置了通山展厅,为我县石材产业进一步提高了知名度。11月6日,在中国石材协会在厦门市召开中国石材协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通山大自然石业有限公司荣获“中国石材明星企业奖”,原石材办负责人、县经信局老干部廖长河同志获“中国石材行业特别贡献奖”。
    3.创新模式,拓展招商领域。突出抓好规范引导石材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开展石材产业链招商。依托我县石材资源特色,梳理、编制、包装15个“五石”产业精品项目,积极向外推介。建立“一个项目、一个班子、一套方案”的帮办服务机制,确保资金、人员、机制、责任、奖惩“五到位”,高效服务项目。2013年,全县新签约石材产业项目8个,合同引进资金14.8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5个。
4.创新金融,注入强大动力。积极实施县域金融工程,推广金融服务创新,支持县域经济稳步发展。一是创新担保融资服务。自2009年11月,中国农业银行通山支行与北京石材商会合作开办的“行业协会+担保公司+银行贷款”以来,湖北金石担保公司共为我县70余家石材产业的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担保贷款239笔次,贷款金额3.6亿元,无一次不良和逾期,真正实现了银行、石材企业、石材商会、担保公司四方共赢的可喜局面。目前,这种模式在我县金融机构中得到了很好的推广,而后成立的金泉融资担保公司、沪穗商融资担保公司与通山农商行合作,发放此类贷款达7500多万元。二是积极申报项目资金贷款。2013年通山建行共为我县石材重点企业武钢森泰申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资金贷款2亿元。
5.加快改造,促进产业升级。一是引进新技术。利用我县丰富石材资源,以华南石材、大自然石业、赛钻石英、恒博玄武岩为龙头,紧紧围绕打造百亿元五石产业集群发展目标,通过技术、装备以及生产工艺研究,降低成本,开发新产品。板材加工方面,引进大型高效先进装备,特别是大板自动连续磨光抛光设备、自动化程度高的薄板设备。异形加工方面采用智能化设备或生产线、专用石刻工具等,开发大理石曲面板、大理石柱、拼花产品、橱卫配套石材、石刻品等装饰装修用各种特色产品。通过精加工、异形加工、艺术加工,发展高档大理石复合板、石材工艺品、人造板材等高端产品加工,最大程度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二是加快企业机械装备改造。引导鼓励石材企业加快机械装备改造升级步伐。鼓励石材生产企业积极引进雕刻、再生板材等先进机械装备生产线。提高生产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减少对外依赖性。鼓励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发展高端大理石复合板、石材工艺品、人造板材等高端产品加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积极搭建科企合作平台,促进更多的石材企业与各高等院校、科研所开展研发合作,共同开发石材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引导企业积极跟进市场需求,开发适销新产品,研发自己的核心技术,扶持企业走产品特色化、差异化之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湖北省第九届产学研暨项目对接洽谈会上,我县完成与大中院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4个,发布难题征集6个,发布融资创投项目7个,并获咸宁市代表团“最佳组织奖”和“最佳技术难题发布奖”。
6.注重服务,助力企业发展。一是积极争取专项资金,解决企业资金难题。全年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65万元,石材产业集群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100万元。同时充分利用咸宁市重大产业发展基金和县域经济调度资金滚动扶持石材产业发展。截至11月底,已累计向石材产业投放咸宁市重大产业发展基金5750万元,占全县已到位资金总额65.3%,县域经济调度资金534.15万元,占全县投放调度资金总量的21%。二是大力实施商标发展战略。积极组织“地理标志?;げ?rdquo;申报,帮扶大自然石业等企业做好申报“湖北名牌”前期准备工作。鼓励石材产业申报注册商标,提升品牌竞争力,加强对石材旅游商品的宣传,以大自然石业现已开发的景观石、砚台、茶具等为重点,向外推介我县石材企业的旅游商品。帮助大自然石业在武汉黄鹤楼景区明清古街租赁旅游购物店铺,为我县石文化开拓重要展示窗口。三是扩大外贸出口,帮助企业解决出口难题?;甑绕笠盗荡骸⑶锛竟憬换?、建材博览会等展位,并组织企业参展和观摩,同时向省商务厅争取外经贸区域发展促进资金、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鼓励企业购置先进设备、产品研发,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四是引导、鼓励石材企业转型。开通石材转型升级绿色通道,对实施石材转型升级的企业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实行“零”收费。
    三、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措施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在着力推进石材产业集群发展的同时,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石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品牌建设相对滞后。经过40多年的倾力打造,我县石材产业虽然树起一些品牌,但仍然与我县丰富的石材资源和产业迅速发展不相匹配,缺乏驰名商标和知名品牌产品。二是石材文化挖掘滞后。我县石材开发历史悠久,石材资源和产业产能较大,是我县的支柱产业,但是在石材文化开发方面,我们还在做一些起步工作,急需加快推进。三是石材物流市场建设滞后。我县建立了石材产业园区,但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石材物流专业市场,石材销售分散,市场驾驭力较弱。此外,石材资源开采与环境?;さ拿苋找嫱幌?,这些问题有待我们积极予以解决。
    (二)下一步措施:
1、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通山石材产业的宣传力度,组织参加国内外石材产业经贸活动,引导、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全国石材行业协会组织的各种展览会、洽谈会、研讨会、重大事件促销等,挖掘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宣传通山石材品牌,企业新产品,提高知名度、美誉度,为石材企业提供产品展示、交流、营销平台。依托优质石材资源和石材产品将我县石文化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2、科学规划定位,明确招商方向。重点引入国内外知名矿山企业、加工企业、贸易企业等,借助大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优势,带动通山石材产业跨越式发展。
3、尽快完成新五石工业园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大规划控制力度。配合相关部门取缔县城区内产能低、污染大的石材加工企业,同时对发展势头良好的石材加工企业,按优惠政策进行外迁,统一进入新石材产业园区。提早谋划,联合经信、工商、国土、地税、国税等相关部门着手制订园区入驻标准,建立健全入驻和退出机制,保证园区合理利用,对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予规划许可。适时启动南林新石材工业园区建设,推进水晶产业园项目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大规划服务力度。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配合,做好服务,在项目选址、测量、规划设计等工作上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并对相关规费按照相关政策给予优惠。
4、进一步做好规范,加强监管。落实国土、安监、公安、工商等部门的监管责任,对矿山、企业进行全方位监控,及时淘汰落后矿山、企业,杜绝资源浪费?;繁!⒘忠?、水利等部门要认真做好环保监测、林地?;?、水土保持等工作,确??焖俜⒄购突肪潮;げ⑿胁汇?。
5、进一步做好引导,加强服务。国土、公安、商务、财政、人社等部门要积极争取、制订、宣传相关优惠政策,不断优化石材企业内外发展环境,大力开展品牌战略,鼓励自主创新,走精品路线。通过促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实现节能减排、科学发展的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科学规划引导,优化产业集聚环境,突出优势和特色,提高专业化、区域化协作水平,将我县石材产业做大、做强、做远、做亮。
6、积极谋划成立“五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石材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基础,构建共性技术平台,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积极引导行业、区域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石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凝聚和培育创新人才,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一是实施技术合作,联合突破和发展核心技术,组织并实现盟员单位间的创新资源有效分工、合理衔接;二是形成盟员单位公共技术支撑平台,提高技术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知识产权分享,形成产业技术标准;三是实施技术转移,加速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推广运用,推动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四是联合培养人才,推动人员交流互动,增强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五是联盟的发展要保持开放性,既要注重形成联盟的核心团队,又要注重建立与联盟外部的学习和交流机制,加强与相关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广泛联系和协作。同时,拓展视野,开拓渠道,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增强联盟的创新活力,发挥联盟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建成产、学、研、用一体化,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平台,为我县石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支撑,注入强大动力。
 
通山县经信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