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武陵山腹地的湖北恩施州咸丰县,依靠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年来石材产业发展迅猛。今年“五一”前夕,咸丰县政府办公室收到中国石材协会的正式文件,该县被授予“中国·武陵石材之都”称号,这势必将为当地石材产业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活力。
大山深处埋宝藏
咸丰县位于鄂、渝、湘、黔四省市边界结合部,境内拥有方解石、大理石、砂岩等品种繁多的石材矿藏。其中,品质上乘的白色方解石贮量1000万立方米以上;而品种繁多、石质坚硬、色层稳定的大理石,储量在5000万立方米以上;矿层稳定、易于开采的露天紫砂岩,储量则多达近1亿立方米。
咸丰石材品种多、质地好,被誉为“石头王国”、“武陵石材之都”。经国家专业部门检测,咸丰石材无辐射,环保性能好。咸丰方解石白度高达92%以上,被誉为“中华一绝,天下最白”。“木纹黄”砂岩品质在国内外位居上等,“红线米黄”大理石独具特色。而几百年前建造的“唐崖土司城”正是咸丰远近闻名的木纹砂岩打造。
《咸丰县志》记载:明万历天启年间,土王覃鼎屡建战功,声威显赫,夫人田氏精明能干,治理有方,从大山开采出质地优良的石头,把土司城修整一新,三街一十八巷三十六院纵横交错……四百多年后,“荆南雄镇”雄风不再,只有那斑驳的石雕石刻依然屹立在唐崖河畔,见证着曾经的辉煌。
如今,这些埋藏于咸丰县深山大地间的石头,再次被人们发现并被开发出来,正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石疙瘩”变“金元宝”
曾几何时,咸丰人身在宝山难得“饱”,守着优质石材资源却无力开发。没有人才,缺乏技术,咸丰人只能望石兴叹。如何将“石疙瘩”换成“金元宝”,成了咸丰县干部群众的热切盼望。
随着城乡建设和房地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石材需求日益增加。2008年,咸丰县委县政府决定立足本地实际,把石材加工作为主导产业培育,并提出打造“武陵石材之都”的战略目标,“点”石成金工程终于拉开序幕。
招商引资成为咸丰石材产业发展最初的助推剂。2008年,香港商人李新圭来到咸丰开发米黄大理石,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建塬石业公司的壮大,极大地刺激了本土企业的成长。该公司董事长莫文强回忆创业情景时说:“创业之初,由于资金缺乏,无力购置大型机械,只能靠最原始的开采方式来维持企业运转。2009年,我到福建一家房地产公司推销砂岩板材,对方看中了我们的砂岩产品,一下子要将10余栋高档别墅的装饰材料订单给我们,但我们无力批量生产,1000余万元的生意就这样泡了汤。”从福建回来后,莫文强痛下决心,筹资500万元进行技改,并以30万元的年薪从福建引进1名资深石材专家指导石材加工,公司的产量和效益立竿见影显现出来。到2013年底,建塬公司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以上。
如今,新明龙石业、武陵矿业、磊源石业、鑫磊矿业、建兴石材、鑫山矿业等石材加工企业发展形势喜人。而邻近的重庆、贵州、湖南、四川等地的石材也源源不断地汇聚到咸丰,进行深加工后销往全国各地和海外,咸丰“武陵石材之都”声名鹊起。
绿色发展成大道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在发展石材产业中,咸丰县特别注重环保、节能与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咸丰县积极规范石材资源有序开发,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和提档升级,鼓励企业走集团化、规范化、科学化、品牌化之路,充分合理地利用石材矿藏资源,确保资源利用最大化。该县围绕石材板材、石材化工及石材工艺品等精深加工,着力打造“武陵石材之都”。目前,咸丰县已形成忠堡石材工业园、朝阳粉体工业园、清坪轻钙工业园、丁寨建材工业园等多个石材产业园区。当地生产的“安琪米黄大理石”、“木纹砂岩”等石材产品已成为国内建筑市场同类进口产品的重要替代品。
另一方面,咸丰县对石材加工企业的生产工艺、环境影响治理严控标准,走出一条环保的资源型产业之路。该县先后投入数亿元,对重点石材企业进行技改,对石材加工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循环利用。对加工中的石材废料,引进人工大理石生产线,对废料进行再利用,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咸丰县还投入巨资,完善产业园区的交通、供电、集中供排水等基础设施,极大地增强了石材产业的承载能力。据了解,湖北省政府已将咸丰大理石产业园列为全省“两计划一工程”重点支持项目,湖北石材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也落户咸丰,为当地石材产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检测支撑。
目前,咸丰的大理石、砂岩板材生产能力达到了900万平方米以上,工业石材粉体材料年加工能力超过20万吨,石材销售年收入逾10亿元,产品畅销国内各省区市及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预计到2017年,咸丰大理石板材产能将达2000万平方米,砂岩装饰板材及工艺板材年产能将达600万平方米,粉体加工产能将达40万吨,石材及其延伸产业产值将超过50亿元。
中国建材报记者阎友华通讯员孙东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