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程度上,银行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中最大的食利者。而且,在现有的金融体制下,它们还在“两头食利”:通过对压低储户的存款利率,直接向储户“收税”;通过高额的贷款利率,分食实体经济的利润。这还不够,银行发明出“手续费”、“财务顾问费”等“中间业务”,对储户、企业进行变相盘剥,这种“金融创新”能力想必已远超西方银行业。
暴利的银行
受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传闻影响,
今年以来,上市银行的股价表现差强人意。据统计,银行指数年初以来的跌幅为24%,其中跌幅最大的北京银行股价下跌了37%。与低迷股价相应的,是银行股看起来便宜的估值。银行股平均的动态市盈率大约9.6倍,市净率约为1.89倍。估值最低的银行股分别是建设银行和民生银行,建行的动态市盈率8.85倍,民生银行的市净率1.4倍。
银行股尽管股价表现糟糕,但业绩却好得惊人。今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三成,达3465亿元,这相当于同期A股1940家上市公司总利润的41.7%。并且,市场也看好银行业未来的利润增长,各大机构给出的银行业盈利预测,未来3年利润增速均超过20%。
16家银行的主营业务收入不如利润表现出色,其只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10%。据统计,上市银行今年上半年共实现收入8307亿元,而A股全部上市公司同期的收入接近8万亿元。
过去三年的情况很类似,在A股市场中,银行业以占比10%的营业收入,赚走了40%的净利润,其背后是银行业令人羡慕的净利润率。而且,银行的净利润率在过去三年中逐步攀升,从2007年的30%(全部上市公司的3倍),到2009年上半年的41.7%(全部上市公司的4倍)。
看到上面这一系列数字,相信每个人都想问:为什么银行这么赚钱?它们这么赚钱合理吗?
银行八成的收入和利润,均来自“息差”。所谓息差,就是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之间的利息差异,银行以低息揽储、高息贷款的方式赚取利润。
赚取息差本无可厚非,但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如此“简单”的业务,能获取如此高额的利润?说这种业务简单,是因为此“业务模式”早在数百年前就被钱庄老板们创造出来,发展至今,也未见增加了多少技术含量。
我们不知道钱庄老板们如何决定息差,但想必不会是朝廷钦定。人们把银两存入钱庄,一定是可以获得比“把银子埋进地里”更多的回报;商人们从钱庄借钱,也一定会反复比较,找抽头最少的钱庄。
而当下的利率,并不由市场决定。央行制定的一年期基准利率,分别为存款2.25%、贷款5.31%,各家银行必须以此利率为基准,在上下浮动不超过10%的范围内,开展存贷款业务。
低于通胀水平的存款利率对储户来说实质上是一种剥削。8月份,我国的CPI指数为3.5%,比2.25%的存款利率高出1.25个百分点,这相当于储户每存入银行100元钱,一年要损失1.25元。截至8月份,我国金融机构中的存款余额68万亿,这些存款每年的贬值损失高达8500亿元。这么看来,把钱存银行不如埋金银、置房产。
过高的贷款利息,无疑是实体经济的包袱。5.31%的贷款利率是高还是低?我们可以拿一组企业绩效评价数据,作为参照。数据表明,2009年我国全部行业的平均净资产回报率为5%。这意味着如果你用自己的钱进行投资,一年的回报率为5%,如果你用银行贷款的钱进行投资,你不仅赚不到钱,还会损失投资额的0.31%(贷款利率与净资产回报率之差)。
2010年8月,我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44.6万亿,按5.31%的贷款利率计算,社会一年为贷款支付的利息为2.4万亿,而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前11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仅为2.6万亿。贷款利息占实体经济利润的比重接近一半,这个包袱不轻。
借钱出去的人,其所赚取的利润高于拿钱干活的人。经济学讲究“理性选择”,在这种“出力不如出钱”的价值导向下,谁还愿意去承担风险搞创新、干实业呢?而且,就算你干成了,也无非是替银行打工,这种不合理的激励会让经济变得死气沉沉。
某种程度上,银行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中最大的食利者。而且,在现有的金融体制下,它们还在“两头食利”:通过对压低储户的存款利率,直接向储户“收税”;通过高额的贷款利率,分食实体经济的利润。这还不够,银行发明出“手续费”、“财务顾问费”等“中间业务”,对储户、企业进行变相盘剥,这种“金融创新”能力想必已远超西方银行业。
银行的暴利,并非来自它们的管理和创新,其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是行业垄断和制度?;ぁU庵志置嫦?,银行与实体经济不会“双赢”,只能是一场有输有赢的“零和游戏”。
是的,在这场游戏中,银行赢了,而且赢得很大、很多,但这是以储户和企业的“输”为代价的“赢”。这样的赢家,到底是值得骄傲,还是应感到羞愧?
市场利率化面临破冰
自中国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以来,部分管制利率已经放开,贷款利率也放宽了上浮幅度,但是存款利率仍被严格管制。
贷款利率的放宽和存款利率偏低,从金融层面来看,是当前储蓄大于投资的表现。但市场表现并不符合这个规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大企业的融资相对便利,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了融资结构发展不平衡。
市场化进程中,政府能够直接控制的用于推动经济改革、发展的价格手段已经不多了,而存款利率作为收紧和放宽流动性的重要手段。
从中国的改革路径来看,国有企业的一系列改革,需要保持一个较低的利率环境,这实际上起到了储蓄部门对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补贴的作用。
这也进一步解释了,对银行有利的利率例如银行间市场利率、贷款利率基本都实现了市场化,唯独对其成本约束的利率没有市场化的原因,而且利率水平保持较低水平。
但终有一天,市场在国有企业的改革全部完成后,银行业将面对市场利率化的局面。
银行对于终将面对全面的市场利率化局面,也有所准备。近几年来,各家银行利息净收入占比均呈现下降趋势。银行也从纯粹依赖于存贷差,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个人金融等方向发展,但是发展依然缓慢。
从海外银行情况来看,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并为三大主要业务。国外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情况都会占营业收入的40%—50%。而中国银行业的这一数据长期以来只占15%左右。
对于银行业收入结构的改变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提升,可以看到银行业正在打破依靠利息差为主要营业收入模式,向中间业务的方向发展。
然而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费项目主要为工资管理、投资理财、信托,以及私人银行业务。而这些业务,对于银行的投资能力、金融创新和管理有较大考验。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银行面向普通客户的许多中间业务项目提供免费服务,大部分日常业务服务也都是免费的。
而从国内银行业的情况来看,目前面向客户的银行服务已从几年前的300多种发展到750多种,且收费项目及标准不断增加提高。
低端中间业务发展,带来的是客户的怨声载道和不可持续发展的盈利结构。
中间业务占比整体偏低
从中间业务收入的总量看,四大国有银行仍然处于“老大哥”地位,工行以369亿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位列首位,建行以336亿屈居第二,中行和农行的收入也在200亿以上,远高出占比第一的民生银行。城商行的总量还是很小,其中总量最小的是南京银行,上半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仅为2.3亿元。
从中报数据看,银行都在积极发展中间业务,部分银行更是达到成倍增长。中间业务收入已经成为银行业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农中建、招行和民生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均超过了16%。其中,建行达到21.94%,为上市银行最高。而该比例也较去年同期提高了4.05个百分点。
从总量上看,中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能力偏弱,其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不高,今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实现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为18.11%,较去年同期提高了1.23个百分点。这与国际上银行普遍占比在50%以上差距依然不小。
银行的大小不同,类型不同,其业务量也不同,因此仅从总量比较中间业务收入的意义不大。考查银行的中间业务能力,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则更为重要。
今年上半年,扣除无可比数据的光大银行之外,15家上市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从增幅看,民生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45.09亿元,以同比大增96.21%居首位;浦发、兴业和深发展的增幅也都超过50%,分列其后。
数据显示,15家上市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达到了1470.6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81.03亿元,同比增长达34.97%。
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和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两个因素是评判目前中国银行业中间业务能力的重要标准。
对一家银行来说,这两个因素显示了其中间业务的发展潜力,也是中间业务能力的体现。即使中间业务收入总量不高,但如果在营业收入的占比比较高,就显示了其比较好的收入结构。如果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迅速,则显示了对中间业务的重视程度和发展的潜力。因此把这两个因素作为我们建立模型的两个关键因子。
银行转型难
银行转型不依赖于传统的存贷差业务在国内或许行不通,如果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贷差的减少,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要增加,只有走两条路,第一,证券化,但是那样的风险已经在金融?;锌吹搅?,很难做下去。第二,就是收费,可是收费很难,银行一收费,客户的反响就很大。
而另外一个方面,银行的资产规模与中间业务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今年上半年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正是由于去年高速放贷,银行规模快速扩张的结果。
一旦银行的规模扩张受限,单方面的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就显得很艰难。
银行转型,在目前已有的基础上,更多的应该是理念和意识问题。也就是说,在为客户服务的同时,是否具备了服务的意识,是否原意为客户服务,能够让客户满意。如果是,相信客户也愿意付费,也就是说银行的收费服务还是大有可为的,关键是如何练好内功,提高服务质量。
中间业务能力强的银行,已经具备了相对较强的服务意识,较强的中间业务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因此,在接下来的转型中,这样的银行应该能够占得先机。
文/亚博联合咨询 广州经济观察员 卢巍
本报告是亚太博宇研究员通过24小时连续观察和即时分析,精练解读而制作完成的每日时事经济评论。旨在帮助社会各类机构和经济组织高层决策人员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获取对各类经济事件的分析观点和参考依据,以便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下随时做出科学有效的经营管理决策。
报告中的分析评述,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作为研究结论或投资依据,望善加利用并慎重决策!对有关信息或问题有深入需求的,欢迎使用亚太博宇决策咨询之专项研究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