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学生200块钱随叫随到怎么用,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下载,4小时400元快餐电话联系方式,附近学生24小时服务内容

徐永模:高度关注建筑业发展及时调整发展策略

日期:2010-09-16 19:34:37
浏览数:

 

在最近召开的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会长会议上,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会长徐水模就当前经济形势与行业‘十二五”发展思路的报告令与会者大开思路。

 

    考虑到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主要服务于建筑市场,徐水模本次报告与以往不同,跳出建材着力畅谈了和上下游相关行业的发展问题,涉及建筑市场发展背景、建筑市场发展状况、未来建筑市场展望、建材行业发展状况、混凝土与制品行业‘十二五”发展思路等五个方面。

 

关于建筑市场发展的背景

 

建筑市场向来是依托城市化发展而发展的,而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 受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企业应该高度关注国家经济和产业政策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

徐水模首先通报了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些基木概况。他说,我国城市(镇)化率平均年增0.9 %,去年达到46 % (发达国家一般在70 %以上)。截至2008 年年底,全国城市总数达到655 个。比199I 年增加176 个,增长36.7 % , 平均年增加11 个;城镇人口比1991 年增加90.3 % ,平均每年增长5.6 %。而城市化率每增加1 %就意味着何年要有1500万一1600万的农村人口转向城市,住房、交通、公共设施等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必须跟上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国家多年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对建筑和建材业的发展拉动很大。

2008 年至今,为应对国际金融?;沂凳┗牟普?,中央增加固定资产投资4 万亿元人民币,强力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地方巨量投资。据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召开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决发展。因此,相信如果投资总量不发生变化.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向以及重点领域(地区)一定会发生变化。作为受投资拉动的行业,我们企业必须高度关注政策走向,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市场的企业肯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于建筑市场发展状况

 

徐水模从多个列表的数据佐证了国内建筑市场的庞大规模,2009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22.5万亿元人民币,增长30 % ;建筑业总产值达到75863 亿元人民币,增长22 %;建筑业增加值达到22333 亿元。他在很多场合曾经非常自豪地提到过建筑业的增加值里有混凝土行业的很大贡献,这次报告也不例外。在谈到建筑建造能力增强、技术水平提高时,列举了混凝土行业在超高层房屋建筑、长距离大跨度海上大桥、高海拔冻土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超长距离能源调运工程中所做的贡献。

    对未来建筑市场的发展空问,徐水模认为中部、西部投资会出现明显不同于东部的情况,从建筑市场看会给该地区的混凝土行业带来很大但不同的发展空间。如在城市轨道交通和地下空问开发方面、去年国家批准22 个城市发展地铁项目,使管片企业达到上百家。再如新城规划建设要求生活用水和工业污水必须分开,给我们的管道企业带来了新的市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及其他公路、高端制造基地、新的特区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等都会加决混凝土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关于未来建筑市场的展望

 

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积极出国发展,国际化程度在不断提高,混凝土行业有没有可能借船出海?徐永模认为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有些企业己经开始实践了。他从专业承包国外工程的领域分布清况,分析了混凝土行业走出去的可能性。在走出去的行业中,电力占10 % ,石化占13 % , 电子通信占12 % ,交通运输所占比例更大,是与混凝土相关的领域。相关企业要善于把握机会,开辟自己新的市场领域。

目前我国制造业的主要产业都面临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徐水模认为下一步建筑业发展的着力点将放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和房地产如何健康发展等方面。对目前争论不休的建筑寿命问题,徐水模认为应以建筑全寿命周期效能为衡量,从设计、材料到建造,全而提升品质.实现工业化、部品化(住宅产业化)和集成优化(设计、施工、采购等)。从技术角度讲,房崖完全可以通过维护来延长其使用寿命,而且符合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这将带来一个很大的市场,如房屋和桥梁的加固、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维护保养等。

产业重构趋势也将发生深刻变化。例如多专业融合:在工程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设计、施工、造价、采购等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融合正在加深(深度交叉、协同进行);多产业融合:建筑产业与新型建材制造业、信息通讯业、金融、商贸物流等产业的融台将全面发展;

国际化: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国际与国内工程建设运作方式趋向一致化。徐永模指出,产业重构趋势的变化对我们会影响很大,相关企业要高度关注,与其被动受影响,不如想方设法融合进去。

建筑业出现产业升级趋势,是通过创新引领发展的。

徐水模将其总结为市场模式创新、建造方式创新、企业组织创新、管理方式创新和工程科技创新。

整个建筑业是流动的,因此市场模式创新义分为逐市场热点而动的全方位开拓模式,大企业多领域综合承包模式,中小企业专业化、特长突出的市场模式,开发建设等多阶段一体化经营模式,突出专业功能的经营模式(融资、风险管理、项目管理、技术咨询、代建等)。这对建筑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企业在开发建设阶段就实行一体化经营,跟金融资本和工程服务对接,有助于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市场竟争力。

    建造方式创新目前主要表现在建筑部品的产业化和工业化方面,建设部推进这项工作长达20多年,但一直起色不大,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住宅产业化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在积极地命名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北京金隅集团位列其中。

企业组织创新涉及建筑企业集团内部组织、区域组织、项目组织等一系列问题,很多建筑单位通过业务核心价值链的重组,实现开发建设一体化,设计、施工一体化,设计、施工、采购一体化,使施工企业变成工程企业,施工环节服务商变为建筑产品生产商。别看建设工程-线都是农民汇,但他们的上层管理还是很讲究的,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徐水模认为,作为产品提供商,进行业务流程再造重组,应该有很多不同模式,没有一定之规,企业管理结构多向扁平化方向发展,以有效降低成本,实现优势互补。施工企业的发展与市场区域的扩大密不可分,本地化与企业统一严格控制的结合,有助于品牌的地域延伸、我们的企业要学会处理好一般险管理和特殊性管理的关系,善于把握各个环节、阶段的融合。

管理方式创新涉及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和文化管理等多项内容。这是每个行业都要倾心研究的。

 

关于建材工业的发展状况

 

徐永模通报了相关产业和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16月份主要产品产量及同比增长情况:水泥8.38 亿吨,增长15.19 % ; 商品混凝土2.605 亿交方米,增长34.77; 混凝土排水管16054千米,增长6.21 % ;混凝土压力管3070 千米.增长39.65 % ;水泥电杆390.09 万根,增长12.95 % ;混凝土桩13313 万米,增长27.93 %。

    徐永模对由此带来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本行业经济指标在全面增长,而目在比较长的时间内还会继续保持较高水平。水泥产量严重过剩,成为国家重点调控的产业,按理说价格会下降,但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还能创盈利新高,说明水泥行业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市场需求仍在增加?;炷劣胨嘀破返募鄹衿椭饕蚴遣导卸忍?、企业间大打价格战造成的。只有像水泥行业那样进行战略重组,才能提高市场集中度,确保价格的话语权,保证行业应该得到的合理的利润率。

徐永?;狗治隽四壳八嘀破吩黾又滴裁粗挥兴嘁话氲奈侍?,认为龙头企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问.如果努力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关于混凝土与制品行业“十二五”发展思路

 

    徐永模指出,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属于标准化程度比较高的工业产品,完全适合于规?;⒄?。因此,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由大变强;鼓励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获取发展资源;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鼓励符合条件或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企业上市。在创新引领发展方面要强调企业经营商业模式创新(产业链延伸、发展要素整合等)、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适应于大企业/集团、股份制企业、上市企业的管理体制等)、产品和技术创新、新领域新市场的开拓。

在谈到吸引和培养创新人才时,徐永模批驳了行业内相互之问挖人才的做法,指出长期这样做既伤和气也伤自身,企业在行业人才资源有限的隋况下应该拓宽视野,眼睛只能朝内看的不会有大出息。

徐永模说,搞混凝土的人都有相同的材料技术基础,企业有了研究开发中心才能吸引优秀人才到此做事业,不是学什么才能干什么,大部分是干什么学什么成什么。企业往往忽视这个问题,要想吸引人才还要留件人才,一定要想办法搭建这样的平台,还要突破专业的陷阱,拓宽视野,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包括使用、培育忠诚度、企业文化的根植与传承。他认为,从混凝土到制品没有特别的技术门槛,但是部品化是建筑市场的发展方向,你不做人家也会做,不如早点动手,掌握市场的主动权。专业化和多元化是提高企业扰风险和竟争能力的有效措施.拓展做大做强的市场空间,才能东方不亮西方亮。

徐水模强调,中国改革开放,从被国际化到国际化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中国水泥技术走向国际,为下游产业的进入提供了条件,我们既要学会借船出海,还要学会国际合作,今后再坚持单打独斗会很困难,要学会与自己同行(竞争者)协作,共同发展。

 

来源:“混凝土世界”杂志(作者:宋小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