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目前正值各类工程建设的高峰期,但武汉市有资质生产下水管道的企业仅5家,产品供不应求。然而,在新洲汪集、仓埠街靠山店等约有150多家无生产资质的“家庭工厂”,专门生产下水管道,其管道有的连最低产品标准都无法达到,行业问题亟待规范。“它的危害可能使一个耗资几十亿的污水处理工程泡汤,也可能让一个居民小区在数年后污水横流。” 昨日,武汉市质监局执法人员对这些“家庭工厂”进行了查处。
良田变工厂
新洲区汪集新施公路熊园路两边,原来是成片的良田,如今每隔几十米就可以看到堆积成片的下水管道。大的直径
新洲鑫华水泥制品厂负责人为汪集村七组村民汪福清,他从汪集村四组租了6.5亩地,在租来的地上办起了地下管道“家庭工厂”:夫妻俩既负责生产,又负责销售,还从村里雇了几名村民来帮忙。
而像汪福清这样的“家庭工厂”在熊园路沿途随处可见,规模不一。据市建材产品质量检验站万纯启介绍,仅汪集一带,这样的“家庭工厂”就达到了30多家。“种田赚不了钱,加上这行业技术门槛低,也没有专门的行业监管部门,才会越来越多。”万纯启说。
伪造质检合格证书
这些“家庭工厂”生产出来的下水管道质量如何?在汪福清的工厂里,用于轧制直径
节约成本、偷工减料的情况并不只是汪福清一家。在新洲区雄园新型水泥制品厂,记者看到的钢筋材料也几乎相同大小。
质检执法人员在现场检查时,以上两家工厂均拿出了相关的产品质量检验合格报告,并且上面盖有新洲质检所的公章。然而,在汪福清的办公室,质检人员搜出了一枚新洲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所的检验专用章。在“雄园水泥厂”,对方拿出的仅是一份检验报告的复印件。在检查时,质检人员又查出了几份在检验日期和编号栏贴有新的日期标签的检验报告原件。
面对证据,两家“家庭工厂”的老板均无话可说。
150余家工厂成产业规模
从以上两家工厂的销售账目可看出,这些下水管道被销往了省内汉阳、罗田、黄石、天门、大冶、咸宁地的市政、民用工程。但这仅是冰山一角,据质检执法人员介绍,除了汪集的30多家,在新洲仓埠街靠山店,类似这样的“家庭工厂”还有120多家,占地面积大,设备齐全,颇成规模,每年产出在20万方左右。而且,当地还成立了专门的排水管道协会,正筹划成立集团公司。
“前段时间,我们还查处了靠山店一家企业的产品,它的管道卖到了汉阳一市政工程的工地上,幸好发现查处及时。”昨日,武汉市质监局稽查分局副局长陈明才介绍,目前,武汉市正规的有资质生产下水管道的企业仅5家,另有六七家正在进行资质申报,其他均无工业生产许可证。“无证生产,起码说明其产品没有合格的保证。”
来源:长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