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协同发改委、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及各地行业协会在成都召开了全国建材工业“十二五”规划研讨会,为发展找出路。
初步得出的发展思路是:推动“十二五”建材行业结构调整,重点在于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品种和质量调整,需要从发展建材加工制品方面着手进行。
我国建材行业有着极端的两面。一面是光鲜的成绩:各主要行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接近世界领先水准,产业技术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如水泥新型干法比重超过70%,浮法玻璃比重超过80%,建材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年均递减超过5%;一面却是恶性竞争:生产技术、发展方式和产品方面趋同化严重,某种产品、技术引进或问世,很快就会被复制,一旦供大于求,价格战便拉开恶性竞争之幕,致使出现“在效率提高的情况下,行业效益提高不明显”的怪现状。
即将到来的“十二五”形势更为严峻,资源获取成本、劳动力成本正不断上升,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烧结墙体材料等基础原材料难有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在主要建材产品产能过剩的情况下,竞争无疑更加激烈。
有关部门对于“十二五”建材工业总体发展思路已有了一些方向,即产业升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由原材料制造业为主向加工制品业为主转变,由“两高一资”产业向“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转变,由资本驱动型产业向创新驱动型产业转变。
其中加工制品业的发展以建筑业为主要服务对象,重点发展建筑结构构件、多功能建筑墙体、建筑门窗及屋面系统等产品,以实现建材企业由原材料供应商向工程问题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
“十二五”期间,建材企业也必须适应从被动发展到主动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包括主动发展加工制品业。
“如果没有建筑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建材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无法完成?!?SPAN lang=EN-US>
建材行业产业升级也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以防水材料为例,产品可靠,却在接口处理方面不当,引发漏水等问题,板子最终会打到材料供应商身上,其实根本原因是施工技术处理不当引发的,因此,需要引导原材料企业与施工企业在施工方法和标准方法上进行有效对接;此外,业内某陶瓷企业推出了一种新型墙体材料,并花了几千万元进行市场推广却未见成效。根本原因是没有获得相关的规范、标准认可,导致开发商在应用过程中无法获得工程验收表。
上述问题都需要主管部门在产业协调方面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及推动示范项目的发展,这也是产业升级需要解决的问题。
来源:房地产报